高温闷热的天气
极容易导致中暑
近期,丰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接诊了
数名因高温中暑的患者
事件一 7月19日 气温30-36℃
一男子在室外工作一天后开始发热,体温达41.3℃,全身乏力,伴有恶心、呕吐,呕吐胃内容物有咖啡色物质,坐地上休息后逐渐意识模糊,不能交流,情况危急,17时26分,同事急忙将其送到医院急诊科。
事件二 7月22日 气温29-38℃
一老人高温下劳作后出现头晕乏力,伴高热,蹲坐在田里。18时12分,家属急送医院急诊科,测量老人体温达40℃。
事件三 7月24日 气温30-38℃
一老人在家未开电扇及空调,家属发现时,老人已意识不清,且全身皮肤干燥,体温达42℃,情况危急,家属立即呼叫120,于16时56分送入医院急诊科。
事件四 7月25日 气温28-35℃
一老人在家不开空调及风扇,导致全身发热、意识不清,14时16分,由家属紧急送入医院急诊科,测量体温达41.4℃。
中暑都有什么表现?
哪些人群更容易中暑?
中暑后该如何急救?
关键时候能救命的知识快学起来吧!
一、什么是中暑?
中暑是指在高温、高湿环境下,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、汗腺功能衰竭和水、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,以中枢神经、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。

二、哪些人容易中暑?
1.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作业的人,尤其是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;
2.老年人、儿童、孕妇;
3.体温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差、有基础疾病者。
三、中暑有哪些症状?
先兆中暑
高温环境下,出现头晕、头痛、恶心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无力发酸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症状,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。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,补充水和盐分,短时间内即可恢复。

轻症中暑
体温往往在38℃以上,除头晕、口渴外,往往有面色潮红、大量出汗、皮肤灼热等表现,或出现四肢湿冷、面色苍白、血压下降、脉搏增快等表现。如及时处理,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。

重症中暑
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,除轻症中暑表现外,还有肌肉疼痛痉挛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心慌、头晕、皮肤干燥灼热、体温40℃以上、意识模糊、昏迷、休克等症状,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。

四、中暑的急救措施
1. 转移:迅速将中暑者转移到阴凉、通风处,使其坐下或平卧,并解开衣扣,松开或脱去衣服,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。
2. 降温: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(不要用冰水或酒精)擦拭全身,然后用扇子扇风或电扇吹风,加速散热。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。当体温降至38℃以下时,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。
3. 补水:中暑者仍有意识时,可补充淡盐水、运动饮料等,不要喝酒或咖啡,也不要急于补充大量水分,否则,会引起呕吐、腹痛、恶心等症状。
4. 评估:持续观察中暑者体温、呼吸、意识、脉搏和血压变化,如中暑者处于昏迷状态,不要喂水和药品,保持侧卧位,头稍后仰,确保呼吸通畅,如出现心跳停止、呼吸停止,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。
5. 送医:如体温超过40℃或出现抽搐、昏迷等重症中暑症状,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。搬运病人时,应用担架运送,不可使其步行,同时积极进行物理降温,尽可能地用冷水浸湿毛巾或毛巾包裹冰袋,敷于病人颈部、腋窝及大腿根部,以保护大脑、心肺等重要脏器。
五、如何预防中暑?
1.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,特别是避免在气温超过30℃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或活动。
2.在户外工作或活动时,应每小时喝2-4杯水或电解质水(但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),注意及时休息。
3.注意通风和降温,尤其是老年人、儿童、孕妇等体温调节能力较差的人群。
4.不要大量食用生冷瓜果,大量吃生冷瓜果、寒性食物,会损伤脾胃阳气,使脾胃运动无力,寒湿内滞,严重者会出现腹泻、腹痛等症状。(曾颖群、刘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