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新闻客户端讯 “医生,医生, 快救救我家孩子!”近日,一对夫妇抱着孩子焦急匆忙地跑进丰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。医生立即上前查看询问情况,原来是一名出生仅25天的新生儿20分钟前吃奶后出现了严重呛奶。此时孩子反应及哭声差,面色发绀,全身皮肤苍灰、有花纹、弹性差,四肢厥冷,情况危急!
急诊科立即致电新生儿科请急会诊。值班医生王圣钦接到电话后迅速赶到现场,查看患儿后初步考虑是因呛奶导致窒息,立即为其清理口腔,进行负压吸痰、拍背、吸氧等紧急处理,见孩子面色逐渐转红后,抱至新生儿科进行下一步抢救治疗。经抢救后,孩子各项情况稳定,已顺利出院。
科普时间:新生儿呛奶
一、什么是呛奶?
新生儿在吃奶过程中容易吐奶,若吐出的奶水由食道逆流到喉咽部,在吸气的瞬间误入气道,即呛奶。表现为喂养后出现频繁剧烈的刺激性咳嗽,随之吐出大量奶汁。呛奶常发生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,人工喂养的婴儿发生呛奶多于母乳喂养者。
呛奶可分为轻微呛奶和严重呛奶。轻微呛奶:婴儿自己会调适呼吸和吞咽动作,不会吸入气管,只要密切观察婴儿呼吸状况及肤色即可。但是如果婴儿经常性呛奶,一定要引起重视,及时就医查看原因。严重呛奶:婴儿呛奶严重时,奶汁可直接吸入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,甚至堵塞气道,发生呼吸困难和缺氧,称为“呛奶窒息”,呛奶窒息婴儿表现为脸色青紫、呛咳、全身抽动、呼吸困难或不规则呼吸、口吐奶液或泡沫、口鼻有奶液涌出,若不及时抢救有窒息、死亡的风险。
二、新生儿为什么容易发生呛奶?
1.生理结构原因:与成人相比,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,胃的入口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,同时胃容量较小,容易出现奶汁反流,引起呛奶。
2.喂养方式不当:如奶嘴过大,乳汁流出速度过快,婴儿吸进奶水过多、过急,喂奶姿势不正确,妈妈乳房堵住了婴儿鼻孔,在婴儿大哭或大笑时喂奶等。
3.疾病因素:婴儿有鼻塞、流涕等症状,家长未引起重视;早产儿发育不成熟,不能很好协调吞咽与呼吸;消化不良、感染、喉软骨发育不良、唇腭裂、先天性心脏病等。
三、如何预防呛奶?
1.选择恰当的喂奶时机。不要等婴儿已经很饿了再喂养,吃奶太过着急,容易出现呛奶。
2.控制出奶量。母乳喂养的宝妈喂养前注意检查乳房涨奶的程度和排奶情况,如奶量过多,可用拇指和中指按压乳晕四周,控制出奶量;人工喂养时,奶嘴孔不可太大,倒过来时奶水应成滴而不是成线流出。
3.注意正确喂奶姿势。母乳喂养婴儿应取合适的喂养姿势;人工喂养婴儿吃奶时取斜坡位,头高足低,不宜平躺,奶瓶底高于奶嘴,防止吸入空气。
4.让婴儿安静吃奶。婴儿吃奶时注意不要逗乐婴儿,婴儿一笑,会厌打开容易发生呛奶;同样也应避免在婴儿哭闹时喂奶。
5.喂奶后注意拍嗝。喂奶后,将婴儿直立抱在肩头,轻拍背部,听到婴儿打嗝后,再把婴儿放床上,床头抬高15-30度,宜取右侧卧位30分钟再平卧(反复呕吐者,考虑胃食管反流,宜取左侧卧位,床头抬高30度)。
6.先换尿布再喂奶。防止喂奶后过多翻动引起溢奶。
7.掌握好喂奶时间间隔。一般乳汁在胃内排空时间约为2—3小时,所以一般间隔3小时左右喂奶一次较为合理。
8.注意观察。喂奶时,妈妈乳房不可堵住婴儿鼻孔,一定要边喂奶边观察婴儿脸色表情,若婴儿嘴角溢出奶水或口鼻周围变色发青,应暂停喂奶。同时,建议家长在喂饱奶后半小时内不要离开婴儿,以免出现突发情况。
四、发生呛奶时,第一时间如何处置?
新生儿出现呛奶时,许多新手爸妈常常会心疼地赶紧把孩子抱起来靠在肩上,这种做法其实是不正确的。新生儿发生呛奶时不要竖着抱,因为竖着抱会导致奶液不容易被咳出来,反而容易进入更深的部位,导致呛咳更加严重。
不妨试试下面几个新生儿呛奶的家庭急救法:
1.清理口腔异物。首先将婴儿侧卧或者取俯卧位,头偏向一侧,使用干净手帕或纱布绕在手指将口鼻腔奶液及分泌物快速清理干净,避免婴儿吸气时再次将吐出的奶汁吸入气管,以保持呼吸道通畅。
2.空掌心拍背。轻微呛奶时(婴儿有咳嗽,但没有面色发紫的表现),可用空掌心从婴儿脊椎从下向上拍婴儿背部,进一步促进奶液排出。
3.刺激哭喊咳嗽。上述两个步骤后,婴儿面色未见好转,可以用力弹婴儿脚底板,刺激婴儿大声哭喊,有利于将气管内奶液咳出,缓解呼吸压力。
4.若婴儿呛奶严重,有明显的嘴唇或面部发紫、呼吸困难时,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,可以让婴儿采取头低足高位俯卧在家长前臂或大腿上,家长一只手托起婴儿下巴和胸部,用手掌跟拍打婴儿肩胛骨中间部位,边叩击边观察婴儿面色,叩击背部5次后,将婴儿翻正,仰卧躺在臂弯中,头部向下倾斜,低于躯干位置,另一只手用2根手指按压婴儿乳头连线中点正下方,快速往下胸外按压5次,按压胸骨深度1-2CM,动作轻柔迅速,重复上面动作至婴儿能够咳出奶液、用力咳嗽或哭出来为止,抢救同时拨打120,及时送医。
新生儿呛奶急救口诀:
侧头清口鼻,拍背打脚底,
面紫呼吸难,急救加送医。(刘佩、阙文莹)